新清华学堂 2022-05-10 14:54:02
如果深入观察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音乐主流的创作与观念,可以发现:如何将18世纪后半叶-19世纪初形成的古典形式语言与19世纪的特殊时代性内容相结合,一方面继承古典主义音乐遗产(特别是贝多芬)的传统,一方面又创造出不因袭前人、但在形式的完美和精神的深刻方面不输于前人的杰作,成为摆在从舒伯特和韦伯开始的几代浪漫主义音乐家(尤其是德国音乐家)面前的重大任务。而这一历史任务,最终是由勃拉姆斯来完成的。
Brahms in 1853
在经历了漫长的酝酿期之后,他的《C小调第一交响曲》终于在1876年首演,从此奠定了其作为贝多芬继承人的地位。而此后的三部交响曲的产生,就显得不那么费力了。
其实,如果把这四部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间隔中相继完成的作品看成是一部特殊的“长河交响曲”的四个乐章,也十分符合勃拉姆斯所偏爱的交响套曲的体裁特性:在浓墨重彩、具有社会意义的首乐章之后,是两个深具抒情意味和自传色彩的“插曲”(《D大调第二交响曲》和《F大调第三交响曲》),而作为整个“套曲”的最终总结,便是1885年夏季完成的《E小调第四交响曲》了。
Johannes Brahms, 1889
这是一部犹如花岗岩般古穆沉雄、青铜器般浑厚华滋的巨作,是在作曲家中期风格的最顶峰迸发出的精纯光艳,也承载着德国交响曲这一有着百年辉煌历程的伟大艺术体裁的卓绝意匠。
它突出地展现了以勃拉姆斯为代表的交响音乐的核心创作技术与艺术理念:千变万化的动机发展手法、成熟精炼的复调对位技术与贯穿统一的套曲结构诗学;同时,作曲家丰富敏感、欲言又止的内心情怀,又与这种扎根于音乐文脉的形式语汇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勃拉姆斯 - e小调第4交响曲 Op.98
作品的开篇建筑在幽怨的E小调上,极力渲染悲剧性的惊惶不安的氛围。整体的传统奏鸣曲式架构与局部的发展性变奏手法巧妙结合,通过对比性的素材转化和紧凑绝决的情绪对比,营造出史诗般的叙事场域。犹如纪念碑的基座,为音乐有机体其后的生长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第二乐章转向同主音的E大调,富于微妙的调式和调性色彩变化,这是一阕在深厚的抒情性中展示戏剧力量的诗篇。和许多浪漫主义交响曲慢乐章中极力表达忧郁伤感不同,这是一个明朗而宁静的乐章,透过馥丽的凝望,让人想起海顿;但几处强而有力的转折,又在在昭示着作品所反映的复杂、犹疑的时代心理。
勃拉姆斯很少写作贝多芬式的谐谑曲——这仿佛不经意间流露出他惆怅踌躇的本性,但第三乐章却具有了谐谑曲的面貌,基调为C大调,充盈着人世的烟火气息和高度具象化的生活体验。在发展部中有非常流利婉转的近乎碎片的涟漪式片段,如鸿爪雪泥,忽焉而过。在此,音乐家给予听众的遐想要远远多过音响本身所代表的有限对象。
具有仿古特质的末乐章是全曲的重心,从某种意义上说,前三乐章均为其铺垫。这是一个具有巨型固定低音变奏曲——“帕萨卡里亚”,由一个柱式和弦主题及其三十次变奏构成,并与奏鸣曲式的三部性架构融合得不落窠臼。哲理性的象征与隐喻,透过频繁而复杂的织体与形象变化联翩而来,其中不乏令人叹为观止的神来之笔(如第12变奏节拍突变后的长笛独白,不胜萧瑟愁黪);而长达近60小节的尾声,最终将第一乐章所揭示的悲剧基调加以肯定,个中况味犹如繁华之后的一片苍茫。在斗争之后,面对空虚、无常和幻灭时的绝望与沉溺,正是浪漫主义者们的最后归宿:勃拉姆斯最终也没能超越这目的论的精神世界。
©伍维曦
演出信息
演出时间 | Show Time :
2017-10-22(周日) 19:30
地点 | Location : 新清华学堂
20/40/60/100//200/VIP280元
前四排为40元学生特惠区
优惠套票:200*2=350 200*3=500
售票状态:售票中
电话Tel : 010-62781984
温馨提示
❖1米2以下儿童谢绝入场
❖No children under 1.2 meters are allowed into the theatre.
购票方式
可至新清华学堂票厅窗口现场购票
也可通过长按扫描下方二维码进行网络购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