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族音乐联盟

肖邦练习曲(六)降A大调、F小调、F大调

北京肖邦国际青少年钢琴比赛 2022-08-01 23:34:11

从Op.10的12首练习曲中可以看出:1,第一首分解长琶音取材于巴赫,立足于传统,扩大和弦跨度,丰富和声色调;第二首在车尔尼织体基础上丰富和声语汇,增强曲线周旋;第三首形态继承传统,增加声部层次,强化性格独立;第四首立足巴赫组织,突出音乐性格;第五首利用黑键出交响;第六首扩张和声语汇,增强音乐表现;第七首重拾托卡他曲旧风,注入连绵歌唱新意;第八首承继五指运动老瓶,焕发乡里村舞新辉;第九首组织奇思构想,乐思简洁明了;第十首节奏奇错交织,音响奇幻莫测;第十一首独开泛音新构,异辟共谐滥觞;第十二首直抒满腔陈怨,任泄积郁悲涛。练习曲从克拉莫-车尔尼-克莱门提-莫舍列斯发展到晓邦无论在所有方面发生开天辟地新变化。深化音乐内涵,扩张传统技术,丰富和声语汇,复合节奏组织,尤其对钢琴音响由颗粒性敲击性分离性向连绵性延续性谐振性转变,才是由晓邦练习曲引起最重要革命性变化。这在作品25中继续发展。

如果说Op.10大多数练习曲在前人已提出课题中加以发展扩张变革出新的话,在OP.25中晓邦则依据自己对钢琴特性别具一格的体察与理解提出独一无二开天辟地的崭新课题。延续在Op.10中最具创造性的第10、11首路线,在发扬钢琴谐音性、各种节奏复合性、各类连奏双音等方面晓邦走得更远。



降A大调(25/1)乃晓邦前无古人非夷所思的伟大创造。此曲彻底改变已有钢琴传统音响。钢琴先天带来槌击特性。以action传递力使琴槌敲击琴弦发声,使它与生俱来不同于拉弦鸣管甚至拨弦乐器,属打击类发声乐器。钢琴离歌唱最远,不能连贯,不能增强只能衰退,声音孤立分离断裂短促。钢琴的弱点如此明显,如何扬其长而避其短?如何在钢琴上逆势而动,使不能歌唱的歌唱、不能持续的持续、不能连贯的连贯、不能增强的增强?要做到这点简直是不可思议的奇迹。但是奇迹确实在你眼前发生。这就是晓邦降A大调练习曲Op.25No.1!让我们体验这钢琴音响史上伟大的奇迹吧!降A大调(25/1)将和弦分解在符合泛音自然法则的九声部立体层面上:最低音(基音)一个,在此基础上左右手各四层。在如此广阔的立体层面上晓邦使连续不断的六连音分解和弦使钢琴断裂的音响得以持续,孤立的发声得以延长,竟然达到矇矇眬眬中接近于九声部弦乐合奏拉长音符的效果!练习此练习曲根本途径在于用五线谱写下九声部和声缩谱,记下每个声音第一次出现的音头位置,保持充分时值用长音符任其延续。注意,必须九声部而不是四声部和声缩谱。尽管在九个声部中常有八度重复,但们相互之间时合时离,煞是有趣。练习时应将每个声部每个新变换的音交待请楚。演奏25/1最高境界是:事实上每个小音符都一粒一粒非常清楚,但它们却听不见是一粒一粒的,却是一条一条无穷延绵的锦线,这锦线织成绚烂无比的锦缎,又犹若横空出世的七彩长虹。我们知道无数点的连接能构成线条。让我们把钢琴上颗粒性的无数小点构架起九层立体延绵的弦乐合奏长线!同在19世纪30年代为什么只有晓邦做到钢琴的泛音共振谐振?看看几位同龄人对和弦的不同处理。门德尔松(见无词歌第一首第一小节)、舒曼(见童年情景第一首第一小节)都是传统三和弦密集形态,根本不能产生泛音;李斯特(见降D大调音乐会练习曲、帕格尼尼第六首)均拘泥于手型方便,只有八个音,故从泛音列的第二音开始,缺基音,泛音谐振不充分不完整。勃拉姆斯在低声区运用密集和弦非但无泛音而且音响混浊。唯有晓邦用第九层次加入基音,使泛音列完整呈现。注意A大调前奏曲第1-2小节,不但完整呈现泛音列而且在高声区用高位泛音增添色彩。水清无鱼,晕增月色!极美!晓邦泛音-共鸣-谐振感与生俱来。其核心是音空间间距之比例关系。李斯特也想把音空间距拉开,但他多随手位置便利,下密上空(左手5-4-3指间距小,2-1指间距大)。但这与泛音列自然排列有悖。而肖邦从创作一开始就冥冥中感觉到这泛音比例关系,下空中和上密,在夜曲第1、5首和声布置中本能做到合乎自然。


F小调(25/2)经常被人误认为这是24首练习曲中「最容易」的。可真是大大的误会了。左手是四个平行层次的开放和弦分解。简单说,5、4-3、2、1指分别各有线条连接,并且时有美丽片断乍现。右手是小三连音对左手大三连音,即大三对二,不是很多多误解的那样左手一个音对右手两个音。右手的小三连音极其重要。晓邦以此节奏暗示了隐藏在双助音装饰背後真正的持续音旋律。第1-2小节是一个持续两小节的长音符c2。第3-6小节是以2分音符为单位的扩大的下波音。第7-8小节隐藏着上行琶音与下行音阶。这一组织形态贯穿全曲。不按这节奏解读就会把全曲句法彻底会错了意!从钢琴声音质地衡量,此练习曲要求指尖与键盘的关系最为密切最为敏感。晓邦把钢琴的歌唱与连贯概念扩大到和声的歌唱、层面的歌唱、整体的歌唱。这首练习曲勾画出六个层面的立体横线进行,在总体四个八度的音域空间内焕发出天女散花的灿烂,在似有似无若实若虚的境界中让人销魂!
Op.25No.3、4、5练习课题晓邦自行设计充满创新意识。



F大调(25/3)非常特殊,可谓前无古人後无来者的独创。此练习曲无法用任何「技术类型」归类。音乐基本形态由四个独立层次构成:1,右手4-3或3-2指演奏的倒符点曲调;2,右手1-5指演奏的分解8度;3,左手1-2指演奏的前16分音型;4,左手3-5指演奏的8分音符低音。四个层次各自性格不同:1连而歌唱,2富有节奏感富有动力,3活泼轻快,4如风笛或小鼓,民间舞蹈风味突出,节奏感强。表面看1-3、2-4的节奏整齐,其实不然。每一项的性格是不同的。但可以先每层分开练,再1与3一起练,2与4一起练,弹出节奏律动感。与10/10类似此乐曲表面上只有一种织体组织实际上每句弹法各不相同:1,第1-8小节突出右手3-4(2-3)指曲调;2,第9-16小节右手3-4(2-3)指轻轻快而灵巧演奏颤音;3,第17-28小节突出右手1-5指8度合成旋律辅以左手大指中声部下行半音阶;4,第29-36小节切分突出右手8度中5指高音;5,第37-48小节原则上与第17-28小节相同,但可更柔和更多色调对比;6,第49-56小节再现第1-8小节却更有力更精神更强调右手拇指(这段可与第29-36小节对换:如29-36突出拇指,49-56突出5指);7,第56小节第2拍起为尾声。对话清晰,声音柔和,触键精巧,位置准确。全曲变化无穷。F大调(25/3)倒底写什么?乡间农民舞!晓邦每一种音色、弹法的不同都不是故弄玄虚,而有着真实生活声音之来源。持续全曲的低音8分音符节奏分明两腿踮抬的舞姿,风笛鼓点的合音;轻盈颤音如竖笛鸟鸣;拇指重音犹如男声吆喝,5指重音却是跺脚踏步;曲尾轻风扬去,曲终人散日落时。

转自精品钢琴谱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