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族音乐联盟

采茶文化知多少

全世茶 2022-08-01 02:38:40

采茶是一种中国民间歌舞体裁。流传于中国南方产茶区,如广东、广西、江西、福建、浙江、江苏、安徽、湖南、湖北、云南、贵州等省地区。亦称“茶歌”、“采茶歌”、“唱采茶”、“灯歌”、“采茶灯”、“茶篮灯”等。采茶倾注着中国劳动人民的朴素情感并以其独特的艺术思维,浓厚的生活气息,丰富精神生活积极作用。

歌舞起源

采茶”本为中国南方一种茶农的生产活动,采者多为手巧的村姑随着传统文化的发展,这种富于诗意和艺术形象的劳动在文化上逐步形成了中国一种民间的歌舞体裁,流行于我国南方产茶区,用于表现种茶、采茶的欢乐情绪。最早见于明王骥德《曲律》(1624年初版),云:“至北之滥,流而为《粉红莲》、《银纽丝》、《打枣杆》;南之滥,流而为吴之《山歌》,越之《采茶》诸小曲,不啻郑声,然各有其致。”至清代采茶的发展更趋完整。清李调元《粤东笔记》中记载:“粤俗,岁之正月,饰儿童为彩女,每队十二人,人持花篮,篮中燃一宝灯,罩以绛纱,明?为大圈,缘之踏歌,歌十二月采茶。”这说明采茶早在17世纪时已盛行于南方诸省。,这一为农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在农村中更广为流传,并经加工整理,搬上了舞台,如福建龙岩的《采茶灯》、云南的《十大姐》等。


发展历程

①单纯的“茶歌”,为茶农劳动时唱的歌。茶歌的体裁,有山歌、劳动号子、民间小调等。音乐结构比较简单,多由两个乐句或 4个乐句构成。

②载歌载舞的“茶灯”,即茶农将劳动动作稍做加工,伴之以茶歌,边歌边舞。其音乐南方诸省各有特色,但骨架音基本相同,多为mi、re、do、la的四声羽调式。各地采茶又与当地流行的民歌、歌舞相结合,形成各省的独特风格。如云南采茶融汇了花灯曲调,流畅而富于歌唱性;湖南采茶,吸收当地花鼓戏中七度大跳的音乐特点,曲调活泼跳跃;福建采茶灯则取各地所长并加以发展,使抒情性和欢快的歌舞性相结合,并运用调式、调性转换的手法,使音乐富于对比。茶歌有“正采茶”与“倒采茶”之分,两者除在唱词上形成由1——12月顺序的倒转变化外,音乐上常形成对比和发展。

一般来说,正采茶较为抒情、平稳、歌唱性较强;倒采茶曲调欢快、跳跃,衬字、衬词的大量运用,使音乐打破正常均衡的结构,而显得更富有生活气息。

此外,采茶歌舞中插入的小调很多,常用的有《剪剪花》、《玉美人》、《五更调》、《水仙花》、《红绣鞋》、《十杯酒》、《卖杂货》、《石榴花》等数十首。因此,采茶音乐受小调影响很大,有些曲调甚至被小调所代替。

③有简单情节的小戏。如赣南采茶戏,就是在采茶歌舞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板腔体音乐。它以富有茶歌特点的“茶腔”、“灯腔”为主,保留了大量采茶山歌、茶灯的曲调,并吸收了湖南花鼓戏、广西彩调的曲牌,形成乡土气息浓郁的地方小戏。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