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肖邦在去世前两年创作的钢琴独奏曲,具有浓郁的民族性。其节奏近似波兰的玛祖卡舞曲,是一首典型的圆舞曲抒情诗,最能体现肖邦的个性及民族性的圆舞曲。作品创作于1846—1847年,虽然节奏近似马祖卡舞曲,但完全不是为舞蹈伴奏的舞曲,而是真正的圆舞曲抒情诗。本曲隐含着肖邦对生命的认识。舒曼曾把肖邦的圆舞曲称为“心灵的圆舞曲”,该说法对于本曲而言是再确切不过了。
乐曲为三段体,一开始便是流露着一丝忧伤的第一段主旋律,具有肖邦作品一贯的轻柔、飘逸的性格特征,可见此时的肖邦对美好生活仍有一线憧憬。第二段为急速的流动,似滚珠落玉般晶莹剔透。但这不是肖邦以往作品中那种华丽的风格,而是充满着一种无奈的旋律,仿佛是作者在倾诉他孤寂的晚年生活。当时,久居异乡、孑然一身的肖邦身染重病、无依无靠,其心情之忧郁可想而知。中段转为降D大调,多少明朗了些,但是很快又出现郁闷的气氛。在回旋过后,反复开头的主旋律,最后全曲在焦躁不安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