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晚一张音乐CD 2022-08-03 01:19:33
这是著名音乐学家、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杨燕迪2002年在上海交大全国音乐教师培训班上的一次讲演,根据录音记录而成。因为是讲演,口语化、随意性的话语较多。演讲的题目是《19世纪浪漫主义的交响音乐》,中间关于舒伯特的那段很精彩,贴来和大家分享。我忘记出处是哪里,也不知道是谁整理的。很抱歉擅作主张贴来,希望作者不要拍我:P
舒伯特,完全是贝多芬的同时代人,但是他比贝多芬辈份要小,因为他出生得晚,但是死得非常早,他31岁就死了,这是很出名的一个故事,32周岁不到,终年是31周岁。这算是音乐史上的一个奇迹,舒伯特是一个奇迹,因为他活得这么短,但是却取得了极高的成就。他是跟贝多芬可以等量齐观的一个一流作曲家,属于最高等级的一个作曲家。他只有31岁,但是他的风格有很大的发展,特别是我们要讲的器乐音乐。舒伯特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他是一个天才,特别是他在写歌的时候是一个不拘一格的天才,从一开始就是非常独创的。他在17岁写了《纺车旁的格莱卿》,十八岁就写了《魔王》,这两个歌曲已俨然是卓然大家。
也就是说,他少年时候在歌曲中就已经是一个第一流的大师了。大家知道他有个绰号叫歌曲之王,这都是常识我就不讲了。在歌曲上他的风格看不出很明显的进展,因为他17、18岁就已经如此成熟,尤其是《魔王》现在看也是一个奇迹,真正是不可思议。因为那是一个非常难写的作品,是一个通谱歌曲,极其具有戏剧性,里头有四个角色。一个18岁的少年怎么能理解得这么深刻,这是文艺中的奇迹。但是,舒伯特在他的一生中的歌曲中并没有很大的进展。他写了600多首歌,但是我们看不出他的风格越来越发展,不是一首首歌写得越来越好,不是这样的。他有一些很好的歌曲少年之作,是他很年轻时候写的。当然,晚期的作品像《冬之旅》是他最后的杰作。但那是一个套曲,与单篇歌曲不同。不过总体来说,他作为一个歌曲作曲家,一出来已经是浑然天成了。
但是,作为一个器乐作曲家,舒伯特是一个学生,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从开始是一个学徒,甚至是一个根本不成样的学徒。然后,逐渐成熟,成为一个大师,到最后成为一个登峰造极、一个写出极品的艺术家。那么,在交响音乐中,同样如此。我们不谈舒伯特的其它东西,就来集中看他的交响曲。舒伯特在很大程度上,笼罩在古典主义风格之下,因为他跟贝多芬是同时代的。他感受到了浪漫主义的气息,但是,他还没有全身心地投入进去。他在歌曲中是完全浪漫主义的,因为歌曲本身就是一个浪漫主义的体裁,他用很多浪漫主义的诗歌,表达当时浪漫主义典型的主题。比如,流浪、孤独、怀疑、彷徨、爱情,这些都是典型的浪漫主义主题。但是,在器乐作品中他没有办法,一开始必须是跟随古典的路子。所以,他不论写钢琴奏鸣曲、弦乐四重奏还是交响曲,都是亦步亦趋地随着前人的规范在走。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根本没有什么独创性。我们能听到他有很好听的旋律,但是在结构的把握上、在材料的发展上不行,因为写器乐音乐要有功力,很深厚的功底,要有经验,这都是舒伯特所不具备的。所以,他的交响曲虽然起先写了不少,但一直没有找到自己的声音。我刚才提到过,舒伯特一辈子穷困潦倒,没有找到固定的职位,他很想找,很想在维也纳皇家宫廷中找到一个固定的作曲家的职位。但是,舒伯特有一个弱点,自己钢琴弹得不好。因为他不是一个音乐背景很好的家庭,从小没有受过很好的训练。而在当时如果一个音乐家自己不会搞乐器的话,会非常糟糕,会找不到饭碗。像贝多芬和莫扎特为什么会在市场上至少有一段时间非常成功,是因为他们的琴弹得非常好,所以就能够靠演奏来吃饭。那么,舒伯特不具备这个能力,恰恰他这个人个性羞怯,所以,他一直没有找到职位。所以,他的创作有个特点,就是残篇特别多,写了一个很好的开头,但是没有进展下去。所以,他的交响曲也是这样。我们都知道他写了九部交响曲。实际上远远不止这几部,他还有很多的残篇,但是就没完成,所以他的《未完成交响曲》不是个偶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是他很典型的做法。他的弦乐四重奏也是这样。钢琴奏鸣曲更是这样,连现在钢琴奏鸣曲到底有多少个也搞不清楚,学界还在争论。那么,交响曲现在完整的我们知道有九部。但是,还有大量的残篇,有时一个乐章或者几个小节就撂在那里。这其中的一个原因是,他没有固定职位,所以搞创作就不是很稳定,有时间写写,或者说灵感来了写写。另外没有委约的机会。大家知道,作曲家要有委约才会有比较稳定的创作的保障。因为,有人给他经济保障,有人演奏啊。舒伯特很可怜,自己的交响曲生前都没有听过。所以,他的交响曲我们说有九部,好像九是个命数,贝多芬写了九,后来人都只有写九。实际上他写了不止九部。但是完整的是九部,前七部演奏得不多。应该说都不进入保留曲目。其中像第四、第五有时还被演奏,但是你可以听出来,作为我们所熟知的、真正的舒伯特风格在那些作品中没有出现。那么,他是从什么时候才开始真正在交响曲中有了进步呢?就是在第八。
舒伯特第四交响曲,“悲剧”
第八是历史中第一首真正带有浪漫主义风格的交响曲。第八就是所谓的《未完成交响曲》。舒伯特这个时候20岁出头,这个时候他在器乐作品中已经有很多成熟的东西了。比如说《鳟鱼五重奏》已经写出来了,他已经能够把握大型的结构了。另外在器乐配器上,他已经在色彩上有他独特的敏感性。所以,这个作品带有比较典型的浪漫主义的抒情、梦幻、色彩这些东西,还有很好听的旋律以及大量非常奇妙的和声色彩。所以,这个作品就跟古典主义的交响曲有了很明显的区别。所以,它被公认是舒伯特在交响曲的第一个成功之作。然而,我们知道,作曲家没有完成这个作品,它只有两个乐章。第三乐章他写了,甚至都配器了几个小节,钢琴谱前头有一段相当完整,后来还有人试图狗尾续貂。当然,那没有什么真正的艺术意义。现在留下来的就是两个乐章。但这两个乐章非常奇妙,在心理上有很紧密的联系。所以,以至于有的专家说根本不可能在这个后面再加一个什么第三乐章,或者第四乐章。因为,两个乐章本身就很完美。在这部作品中,舒伯特表现了一种年轻人在这个世界中好像还没有找到自己的地位的感受。这个作品具有悲剧性,但不浓重。但这跟演奏有关,有时演奏得过于美,这个作品不能演奏得太美。我觉得它就像一个年轻人刚刚进入这个世界的时候,很彷徨的时候,表达对世界的一种无奈、渴望、彷徨,还找不到方向的那种东西。比如,一开始的那个第一主题,就带有非常彷徨的,非常朦胧的一种色彩。后来的第二主题非常好听,它好像是一种憧憬。这首交响曲的两个乐章都是以很规范的奏鸣曲形式写成的,奏鸣曲式我相信大家都知道一点,它有很严格的调性上的规范和主题发展上的规范。但这个作品又带有很明显的浪漫主义音乐特色,跟古典的规范又结合得很好。
舒伯特第八交响曲,“未完成”
我们现在听一下B小调第八交响曲的第一乐章。这应该是大家很熟悉的作品。但请注意一下它其中的特点,特别是乐器色彩。一上来是低音提琴与大提琴的一个很沉闷的、非常昏暗的引子,这个引子轻得几乎听不见。在以前的古典主义交响曲中,从来没有哪个交响曲是这样开始的,如此这般混沌、模糊、很不清晰的开始。它好像黎明前混沌初开的那个感觉。然后,第一主题飘飘地从远处传来。注意弦乐上的伴奏音型也是很典型的舒伯特,它是一种碎步式的音型,颤颤悠悠,似乎找不到方向,非常不明确、非常含糊,但是又这样美妙,所以说这是很典型的舒伯特,很典型的浪漫主义。一般来说,古典主义的交响曲,特别是主部第一主题的开头往往很明确,调性很清楚,音型也很清楚。从性格上说它往往是积极向上的,特别是贝多芬,或者是莫扎特都是这样。但是,舒伯特处理的这个起势跟古典主义完全不一样,我们听一下开头。
大家听到这个从第一主题到第二主题转换。圆号上的这个长音是非常独特的,也是典型的浪漫主义手法。浪漫主义特别喜欢圆号,因为圆号是非常典型的浪漫主义乐器,因为它有点朦朦胧胧的。而且,圆号跟自然有一种神秘的联系。因为我们知道圆号本身脱胎于猎号,就是打猎时用的号角,那么这个号很神秘地在人的下意识中就跟自然有联系。我们又知道,浪漫主义跟自然有一种很亲密的亲和性。自然,在原先的古典主义中不是一个很重要的主题,但是从贝多芬开始进入音乐。因为,贝多芬对自然有一种很神秘的泛神论的联系。舒伯特也是一个很富于大自然气息的作曲家,这个圆号,这个连接,我们刚才听到的这个长音,是一个从连接部到副部中的过渡,这个演奏得相当好,这是伯姆的指挥。因为它有意拖得比较慢,《未完成交响曲》一演奏快就糟了,这个速度比较好,而且可以更慢。“未完成”慢了以后就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哀怨,听上去非常美妙。这种哀怨带有一种很特别的美,很奇特。圆号在这个配器中非常重要,有好几次音乐被打断,也是圆号。但是,温柔的抚慰也是圆号,刚才那个长音,所以我不知道你们听音乐的时候注意到了没有,往下去伴奏也是圆号,这是副部主题。
下面是结束部,根据那个副部主题在做发展。但是,请注意,这个很温暖的曲调完全是歌曲,只有舒伯特写得出来。它很方正,是很典型的德、奥式的歌唱式旋律,非常温暖,很深厚地从内心中唱出来。然而,唱了一段之后突然停了下来。之后,猛地跌入粗暴的悲剧性音调。这里随便你去怎么联想,但是这个里头确实是有人文内涵的。当然我们听音乐不能够把音乐跟一个非常具体的东西联系在一起,但是音乐确实有人文寓义。而且,最好的作曲家往往能很深刻地捕捉,或者说反映人类心理体验的某些过程,这是最重要的。像这个作品它就很深刻的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也可以说是所有时代的人的一种独特的心理体验,因而至今能够打动我们。我们第二乐章不听了,没有时间。第二乐章的美也足与第一乐章相比,可以说更胜过它,完全像天堂一样的音乐,但是这个天堂带有一丝哀怨,没有真正在天上,你感觉还在人间,好像在仰望天堂。特别是副部主题,大家特别注意双簧管和单簧管之间的交接,美得妙不可言。那里的音乐对演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为两个乐器之间的交接要水乳交融,不能有一丝纰漏。这个副部主题确实只有浪漫主义作家才能够写出这样感官性的音乐。这种音乐完全是感官性的,它的美确实要让你沉醉在其中,停止思索。这样的音乐不是让你想什么东西,是让你去感受、感觉的。所以,这个作品可以说是浪漫主义交响曲的第一朵花。浪漫主义在其它类型的作品中已经出现了,但是在交响曲作品还没有,因为交响曲是一个古典主义的重镇。它原来不允许这种儿女情长的。我们想想贝多芬。交响曲都是表达重大命题的,重大人生的命题。而在这里,个人的感受开始进入,这是一个非常个人性的交响曲。你在关到屋子里头听唱片的时候,你感觉这个交响曲是对你一个人说话的。这个交响曲的意识是一种个人化的意识,它表达的是一种个人化的体验,因此非常独特。所以,它是浪漫主义交响曲的第一个例证。
舒伯特第九交响曲,“伟大”
但是,舒伯特的伟大不仅如此。我想特别强调这一点,如果他仅仅写了未完成交响曲,就足以永垂不朽了。然而,他还写了另外一首更伟大的作品,那就是他的第九。第九被称为“伟大”,这个名字是谁起的呢?是舒曼。这是个很有意思的故事。刚才讲到的未完成交响曲,舒伯特可能根本没有听过,因为当时他把前两个乐章交给乐队以后,乐队就把它打入冷宫了,说这样作品,奇奇怪怪的,不像个交响曲。所以,他就没有写下去。后来,未完成交响曲的首演是1868年,注意是1868年。舒伯特已经死了四十年了才首演。也就是说在当时,甚至连门德尔松、舒曼都没听过这个作品,这么美妙的作品一直埋在故纸堆里后来才被挖掘出来。那么,另外一个作品就是他的第九交响曲。第九交响曲是舒曼发现的,舒曼享有发现这个交响曲的美誉。那已经是1839年,舒伯特死后十多年。舒曼有一次到维也纳,当时他在当批评家,他想到维也纳去发展,他想把刊物办到维也纳去。当时他造访过舒伯特的弟弟,说舒伯特有什么作品是否可以让我看一下。舒伯特当时在音乐界名气还不是很大。舒曼看到一抽屉舒伯特的旧乐谱。舒曼就在这一抽屉旧乐谱里边发现了这个交响曲,完整的四乐章交响曲。完全以最最正宗的古典主义气势和笔法写成的一部C大调交响曲。这个调性是非常有象征意义的,C大调。大家知道,C大调是光明四射的,因为在钢琴上它全部是白键。在西方音乐中往往是代表最光明正气的性格。比如说莫扎特朱庇特交响曲,像贝多芬的第一交响曲都是C大调写成的。舒曼发现了舒伯特的这部C大调交响曲后欣喜若狂。后来就推荐给门德尔松,是门德尔松指挥首演的。这个作品被称为“伟大的”,确实不辱这个别称。如果演奏稍微慢一点就要五十多分钟,这在当时算是一个非常长的作品,是舒伯特写过的最长的一个作品,这是它的规模、时间长度。另外最主要的是它的气势,如果你们不知道这个交响曲,那就根本还不认识舒伯特,因为舒伯特还有古典主义的一面。所以,我刚才说舒伯特是很有趣的一个作曲家,就是他开始是一个浪漫主义者。你看他在写《未完成》的时候,1822年的时候,还是一个很典型的浪漫主义。但是,他越到后来,特别是在他的器乐作品中,他写出了非常具有古典风范的作品。似乎他好像又回去了。在他的C大调的交响曲中,他仍然表现出浪漫主义的敏感,但是跟古典主义的结构笔法完美结合了。从总体上说,这个作品是属于古典主义风格的,但在局部有浪漫主义的痕迹,刚好和未完成交响曲相反。C大调交响曲四个乐章非常完整,而且每个乐章都符合最严格和最优秀的古典主义规范。这特别体现在快乐章中。我们知道浪漫主义一般写慢乐章不大成什么问题。因为,抒情本来就是浪漫主义的拿手好戏。但是,写快乐章所有的浪漫主义者都有问题。因为他们太要抒情了,所以结构把握就比较松散,但在这个作品中一点毛病都没有,舒伯特写出了一个无懈可击的古典主义交响曲。当时舒曼曾经写过一个评论,说他的长度就像天堂一样的无比的长。这就是气息之长,要知道写气息长的音乐是件难事。而且是考验一个作曲家经验的一个尺度,就是他能不能写尺度很长的音乐,这个作品就印证这种尺度,最严格的尺度,拿最苛刻的古典主义尺度衡量,它也是最好的作品。我们现在听一下开头。一上来就是圆号,是一个方正的乐句,两个小节,好像听上去没什么了不起。但是,后面很快就进行了发展,这个引子本身就是一个奇迹。这个引子大概要四五分钟,写得相当长。随后是一个非常雄伟的呈示部。
打断音乐很难受。但是,得讲一下。大家听这个引子大概四分钟吧,这在当时算是一个相当长的引子,当然有比他更长的引子。但这个引子不同凡响。不同凡响在于他的材料这么简单,几乎是个民歌。好像大家都能哼唱的这样一个很简单的民歌的调子。但在引子的过程中有这么好的发展,我们听出来,有调性上的变化、有色彩性的变化、织体的无穷的变化。而且,它的情调是光明的,是集体性的,不是个人性的,这里没有风花雪月,没有儿女情长。这里是很正气的古典主义风范。然后往下去,这么好的一个引子后头要接一个怎么样的快板?引子本身很沉着,是个行板,非常沉着的古典主义。我们刚听过那个未完成交响曲,那个快板一上来就是慢步式的,晃晃悠悠的,听上去很不明确。而这个C大调既然是这么明确一个引子,所以它后头也是一个很明确的快板。因为这个引子预示了以后一个整个交响曲的气势。果然,下面的音乐性格非常刚毅,主题完全是以动机写成。我们知道舒伯特是写旋律的好手,而贝多芬是写动机的。就是说,贝多芬的交响曲就是像垒砖一样的,一块块搭上去,动机本身没什么好听。但是,他*搭砖的结构艺术,乐思非常精简,而且越精练,搭得越好。舒伯特原来不具备这个能力,舒伯特是*他散漫的乐思,这有点像莫扎特。莫扎特也*旋律,但是他也有很好的结构艺术。而舒伯特在他的最后的一年,好像掌握了这个艺术。特别在这个乐章中表现出来。主题完全是以音阶走句和动机写成。没有声乐性,完全是器乐曲乐思的写法,写得非常好,积极紧凑,一气呵成,气势很大的洪流。
现在我们听一下他的第三乐章。你们也可以感觉到这种C大调的气势。这个交响曲的第三乐章,谐谑曲,也以贝多芬的笔法写成。为什么说是贝多芬的笔法呢?因为性格非常刚健,非常健康,而这个时候舒伯特已经病入膏肓了。可以说,舒伯特艺术中的这种古典境界跟他的实际人生景况形成强烈反差。舒伯特最后身体非常不好,因为他得了病,最后是病死的,无药可救。然而在这部交响曲中我觉得他好像是回光返照。这个作品在学界现在还没有考证清楚,到底是1825年写的还是1828年写的。也就是说不知道是在他前三年写的还是在他死最后一年写的。但是,舒伯特临死最后一年确实是他最伟大的一年。所以说舒伯特很有意思,他只有31岁,但是他的创作还是分成三期,就是早期、中期、晚期,31岁的人就有晚期。因为在心理上他已经成为一个圣人了,所以他有晚期。艺术中的心理发展跟生理年龄并不一定成正比。有的人活了很大也没有晚期,就是一直处于早期或者中期,在艺术上没有成熟起来。而舒伯特他有进展,他在最后一年达到他的晚期,是最好的一期,就是1828年。最后一期就是最后一年,他的1828年要专门作为一个时期,不像贝多芬的晚期很长。他的晚期只有一年,所以我们不知道舒伯特真活下去他还会做什么,这有点让人不可思议。因为他好像还才刚刚找到一条路。跟这个C大调交响曲可以媲美的是另外一个C大调作品,是C大调弦乐五重奏,这是音乐里所有弦乐五重奏中最伟大的作品。我推荐给大家,这也是一首不能不听的极品,否则你就没有真正了解舒伯特。它跟这个交响曲的情调非常像,也是非常的刚健。当然,那是一个弦乐五重奏,所以里头有比这个交响曲更多的儿女情长,有悲剧性的阴影。而这个交响曲简直没有悲剧性的阴影,你感觉是生命的欢乐。不过,仔细听,这个第三乐章跟贝多芬还是不一样的。如果你们有较多的听觉经验就知道,这种音乐实际上是德国民间舞曲连德勒的改造,这是第三乐章。而贝多芬一般不写。在他的谐谑曲中大量的使用的都是重音交错,所以听上去是更艺术化了,舒伯特的这个乐章听上去更有民间味道,带有维也纳乡间的土味,所以他跟贝多芬还是不一样的。未完成交响曲和C大调交响曲好像是两个人写的,但是你仔细去听里头的细部,特别是色彩变化、和声感觉依然是出自舒伯特之手,所以这两个交响曲是奇迹。两部完全不一样,但是,应该说都代表了舒伯特。这两个交响曲要全部完整地了解才能完整地理解舒伯特。如果听舒伯特的交响乐就是这两部最值得听。当然他还有其他的交响音乐作品,但是要以这两个交响曲作为准绳。因为一个艺术家我们衡量他的成就,不是以他最差的作品,是以他最高的作品来衡量他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