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米文化 2021-02-19 10:39:32
Frédéric Chopin, 1810–1849
1836年冬天,肖邦结识了比他大6岁的法国作家乔治桑。纤弱、儒雅而又温柔的肖邦,对这位反传统的多产女作家第一印象并不太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乔治桑越来越引起肖邦的注意,肖邦发现和她在一起时,他可以尽情倾诉内心深处的情感。后来,肖邦和乔治桑生活在了一起,他们保持了长达9年的恋爱关系。他们生活在一起的最后几年,肖邦的作曲生涯达到了他个人生命的最高点,是鸣唱“天鹅之歌”的岁月。
圆舞曲是起源于奥地利北部的一种民间三拍子舞蹈。分快、慢步两种,舞时两人成对旋转。十七、十八世纪流行于维也纳宫廷后,速度渐快,并始用于城市社交舞会。十九世纪中期开始风行于欧洲各国。现在通行的圆舞曲,大多是维也纳式的圆舞曲,速度为小快板,其特点为节奏明快,旋律流畅;伴奏中每小节常用一个和弦,第一拍重音较突出,著名的圆舞曲有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韦伯的《邀舞》等。圆舞曲出现以前,在欧洲宫廷中流行的都是四平八稳,温文典雅,配合着上层社会小姐,太太拎着裙子屈膝行礼等动作的呆板的舞曲。圆舞曲的出现,它的热情奔放、感情充沛的音乐给城市中的舞曲带来了崭新的面貌和活跃的气氛。所以很快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便传遍全欧洲,代替其它舞曲,成为一百多年来最流行的舞曲体裁;并且在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供伴舞用的实用性圆舞曲和供音乐会演奏用的艺术性圆舞曲两种类型。
肖邦的圆舞曲一向以优美、高雅、华丽而著称,但由于节奏变化复杂,因而并不适于实际的舞蹈。在属于第二大类的抒情诗式的圆舞曲中,往往可以发现类似玛祖卡舞曲般的节奏,这是由于肖邦始终保持着浓厚的斯拉夫民族情调的缘故。肖邦的圆舞曲在演奏技巧上相对比较简单,内容也较为通俗易懂,所以为一般人所喜爱。
Valentina Lisitsa演奏版
用音乐发现隐藏在心灵深处丰满却不可见的感情
用音乐证明每个人的自我价值并传达生命的意义- 原创文章 -
转载请事先联系
并注明出处与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