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度创作的钢琴演奏者,如何把握作品的风格?
雅马哈钢琴
2022-05-09 09:16:00
“风格”这个题目牵扯面太广,而且无法用语言表达清楚,可是要研究钢琴的表现力又实在不能绕开它。周广仁教授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音乐风格把握的错误,在某种程度上比弹错音还要严重。”
“风格”在艺术中的涵盖面非常广泛,仅就钢琴作品而言,就涉及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作曲家以至他的不同创作时期。而作为二度创作的钢琴演奏,如何去表现作品本身“风格”之外又存在另一层面上的弹奏“风格”。更麻烦的是,对于多种多样的“风格”的看法往往又都是多种多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再从历史的发展上看,“风格”也不是永远一成不变的。当今的世界,不少钢琴家在各自的发展中试图做一些突破,以示与众不同,自然也在挑战着我们对“风格”的传统概念。历史上一些离经叛道者初时普遭非议,但久而久之又被人们接受的实例亦非罕见。可见“风格”是无法一概而定论的,它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审美品位而潜移默化,很难从理论上制定出条条框框来作出界定。
尽管如此,依然还是有法可循的,谁也不能在表现艺术作品时肆无忌惮地为所欲为。如果你把巴赫弹得像肖邦,把肖邦弹得像勃拉姆斯,把贝多芬弹得像李斯特,把德彪西弹得像普罗科菲耶夫,那便是对“风格”的无理践踏,驴唇不对马嘴。“风格”的千头万绪说到底,就是一个字——美!“美”是只能感受到的,同样“风格”也依存于感受。一个钢琴家对作品风格的把握靠的是什么呢?是自己的内心听觉!这个内心听觉是需要在长年的学习过程中逐渐积累和训练的。要具备良好“风格”的内心听觉只有依靠多听,当然还有具备一些“理论知识”,如了解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印象派等时期的理论定义、风格特点。以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为例,我们的内心听觉从何而来?不是没有人狡辩:“巴赫在世时钢琴还没有出现,你凭什么说我演奏的风格不对?”这就需要我们通过聆听除了钢琴钢琴以外的各种音乐来把握巴赫钢琴作品的风格。我相信当一个人听熟了大量巴赫的音乐(除了《十二平均律》、《法国组曲》、《英国组曲》之外,加上《勃兰登堡协奏曲》、《马太受难曲》、《b小调弥撒》和他的管风琴、羽管键琴作品)之后, 内心听觉中的“风格”一定是明晰的。同样,我们要知道莫扎特钢琴作品的风格就不能不去听他的歌剧,要知道贝多芬的风格就不能不去听他的交响曲、四重奏,要知道舒伯特的风格就不能不去听他的艺术歌曲。面对中国作品同样也是要多听多积累,以张朝以京剧素材创作的钢琴曲《皮黄》为例,曲中“导板”、“原板”、“二六”、“流水”、“快三眼”、“慢板”、“快板”、“摇板”、“垛板”等京剧中的板式是必须要懂得了,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对音乐节奏的感觉,直关“风格”。与把握西洋古典音乐的风格一样,这些必要的理论知识是不可或缺的前提。而要真正在内心听觉中把握住京剧的风格,还必须依靠去听京剧。问题简单得很,让一个没听过京剧的人去弹《皮黄》能弹出京剧风格吗?
本文内容节选自《石叔诚钢琴讲堂》
阅读原书籍了解更多精彩内容石叔诚中国的著名钢琴家和指挥家,国家一级演员,,2016年正式签约为雅马哈艺术家。
石叔诚在国内外举行的音乐会已逾千场,包括与国际著名的独奏家、指挥家及交响乐团的合作演出,足迹遍及数十个国家的百余座城市。
作为钢琴协奏曲《黄河》创作成员之一,石叔诚于1989年在中央乐团指定下对《黄河》进行了必要的修订,并由他本人同时担任独奏和指挥的这曲录音曾被海外评论家誉为“最杰出和最具权威的演绎”。,被授予“优秀专家”称号。美国传记研究院和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均已将他列入世界名人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