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族音乐联盟

“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

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 2022-07-30 20:50:34

好人一生平安 

在希望的田野上


心中的玫瑰

边疆的泉水清又纯


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


西沙我可爱的家乡


渔家姑娘在海边

雁南飞

我爱你塞北的雪

牡丹之歌



一剪梅

涛声依旧

妈妈的吻

泉水叮咚


真的好想你

我爱你中国

我的祖国

北风吹

洪湖水浪打浪


珊瑚颂

敖包相会 

兰花花 

翻身农奴把歌唱 

洗衣歌 

月光下的凤尾竹 


婚誓 

新鸳鸯蝴蝶梦 


外婆的澎湖湾 

小城故事 

美酒加咖啡 


路边的野花不要采 

四季歌 

采花 

蜗牛与黄鹂鸟 
万水千山总是情 

沂蒙山小调 

彩云追月 
采茶舞曲 

春节序曲 

红星照我去战斗 

十送红军 
乌苏里船歌 
的话儿记心上 
今天是你的生日 

古语云:“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


大家都听说过《岳阳楼记》中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诗的作者就是一代名臣范仲俺。


宋朝范仲淹,江苏吴县人,二岁时父亡,母亲因家贫无力谋生,只好带着他改嫁。年青时极穷,生活艰难,心想将来若能出人头地,定要救济贫苦者。后来当了宰相,便把俸禄拿出来购置义田,给贫穷无田地者耕作。


年轻时念书没有东西吃。在寺庙里念书,每一天煮一锅粥(我们现在称稀饭),把粥划成四格,每餐吃一块,过这样贫困的生活。


到以后发达了,做了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的生活方式还是保持从前穷秀才的生活,没有改变多少,只是小幅度的调整。


有一次在苏州买屋居住,一位风水先生盛赞此屋,风水极佳,后代必出公卿。他心想,既然此屋风水能使后代显贵不如改为学堂,让苏州城百姓的子弟入学,将来众人的子弟都能贤达显贵,较之自己一家的子弟显贵,岂不是更为有益吗?于是立刻把住宅捐出来,改作学堂。实践了年青穷苦时念念利益众生的宿愿。


他收入多,就想到很多贫苦的人。把他的收入救济那些贫苦的人。看他的传记,得知他曾养活三百多家。一个人的收入养活了三百多家,你就晓得三百多家也只能糊口而已,都过很贫穷的生活。如果过得很富裕,他那有能力养活三百多家。这是我们中国人中的大贤。

他四个儿子长大成人,均聪颖非凡德才兼备,分别官至宰相、公卿、侍郎,他的曾孙都贤显贵,绵延不绝,传至今已八百年了,苏州一带他姓氏的后人依然兴旺。他善心为他人谋福利,而牺牲自己的利益,其功德是无法估量的,而上天所回报给其子子孙孙的福禄,是他当时所付出的几十倍、几百倍,是他毫无利己之心,播下了意想不到的善种,八百年来不断地开花结果,无意之中为子孙万代谋福利,成为行善的典范,受世人的敬仰赞颂。


他的子子孙孙一直到民国初年都不衰,这是他培育百世之德,才有百世的子孙保之,他是此中一个。中国第一个是孔夫子,第二个就是他。


他的家族八百年不衰,都是积德积得厚,真正修行,真做!能够把自己的福报分给别人去享受,这是大福报。福报不要享尽了,分给别人享,后福就无穷了。


一直到民国初年时,他家的子孙都能守住家风,都很好,在中国历史上像这样有大德的人家不多。



他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影响着后世的一代代人。他“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无私精神深深的感动着世代的每一个中国人。

看到这里,想必大家已经知道他是谁了,没错,他就是宋代名相----范仲淹。

所以,世人若要为子孙谋福利的话,他的善行值得效法。

由此可知,断恶修善,积功累德,才是人生第一大事。

自立,是一个家族立足的根本;

读书,是一个家族兴旺的源泉;

清俭,是一个家族不败的基因;

行善,是一个家族强大的灵魂。

牢记这8个字,你便掌握了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家族长盛不衰的秘密。


这座由范仲淹命名的古镇,后来怎样了?

作为盐都,江苏的安丰到处都是与盐有关的印记。一条条曲径通幽的小巷,都镌刻着盐文化的历史。七里长的麻石板路和绵延百里的范公堤,见证了安丰人勤行善事、以善立人的风貌。




1


安丰古镇,地处黄海之滨,盛产优质食盐,早在唐开元年间,这里就成为了中国最重要的盐场之一,古称“东淘”。北宋天禧五年,范仲淹来到此地担任盐仓监一职,负责淮盐的生产和转销。



上任之初,恰逢海潮倒灌,几乎所有的盐灶都被洪水冲毁,心忧百姓之苦的范仲淹悲愤不已,于是向朝廷提出了修堤捍海的方案。他的建议得到朝廷的采纳,然而工程开始不久,困难就接踵而至。



这时范仲淹想到一个好方法,往海里撒糠,海潮退去时糠留在沙滩上形成糠线,人们沿着糠线打桩,海堤渐渐成型。五年后,一条绵延数百里的捍海长堤,横亘在黄海滩头,锁住了汹涌的海水,盐场和农田从此有了保障。



范仲淹把盐场改名叫“安丰”,盐业生产得到了新的发展,安丰也如范公所愿,渐渐成为一处民安物丰的乐土。他当年的善举造就了这座苏北小镇的繁荣与富庶,后世的人们感念他的功德,把这座捍海堰称作“范公堤”。在此后的岁月里,随着海水的不断冲刷,堤东逐渐被淤泥堆积成陆地,成为一片沃野良田,造福着一代代古镇人家。



2


千年历史的七里古街,留下了无数商旅的印记,也见证了安丰的千年辉煌。问起当年是谁为它铺上了麻石,进行了精心的修缮,安丰人都会说起一个名字——王嘉令。然而更令安丰人为之骄傲的人,则是他的先祖,明代大哲学家——王艮。



王艮生于明宪宗成化十九年,祖辈都是盐民。盐民生活的艰辛在他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让这位年轻人有了向命运发起抗争的强烈渴望。立下效法先贤之志的王艮回到安丰后,开始发奋读书。38岁时,拜入心学大家王阳明门下学习,最终创立了“泰州学派”,得以名扬天下。当时,许多朝廷大员举荐他入朝做官,但这位盐民出身的儒学大家最终选择回到家乡,开办了东淘精舍书院。



东淘精舍以“百姓日用即道,满街都是圣人”为办学宗旨,专门为贫困百姓讲学,不仅不收学费,还管弟子们的食宿。王艮期望以此能够打破当时社会固有的贫富贵贱之分,真正做到有教无类。

喜欢本文,就关注我吧!!!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