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族音乐联盟

民间文化张家川地方小曲

张家川阿阳之窗网 2022-08-01 02:38:58

史料整理编撰:王永红

影象材料提供:刘    铭    刘文杰

在陇东黄土高塬地区,生活在这里的民众,数百年来口口相传,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民间小曲,比较典型的有《绣荷包》、《李三娘研磨》、《吆骆驼》、《十里情》等小曲。特别是《十里情》曲调忧伤婉转,曲词固定,为典型的宋元曲式。逐步形成了以“地摊子”为主的演唱形式,每年春节开始,唱到二月二“龙抬头”结束。随着文化传媒形式的改变,电视进入家家户户,以及年轻一代外出务工,作为一种民间文化,这种演唱形式已逐渐退出主导地位。

    地摊子是王家堡,付川等地及周边汉族村落农村一年春节期间最受男女老幼喜爱的,一种古老的民间娱乐形式。它没有大戏的那种典雅和规模,也不像牛皮灯影需要搭台绷布,只需一方小小的场地或农家小院,随便拉开场子,几个会操弄板胡、二胡、三弦、竹笛的,能击响锣鼓、铃铛、木梆子的,凑在一块儿吹吹打打烘托气氛,村子里能扭能唱地边扭边唱,一台地摊儿就能开耍了。

   从大年初一到初三,同房头的、亲戚间相互走访,小辈给老辈拜年。初三晚上集体大场里要耍地摊了,天还没黑,锣鼓咚咚敲起来,最早到场的当然是我们一帮孩子,听到锣鼓声丢下饭碗就往场里跑。天黑下来,大人肩扛板凳扶老抱幼,从村子的各个院落里走出家门,进了场子围在四周坐定,抱拳相互祝贺新年。锣鼓声停了,新年头上第一场地摊就要开始了。先是狮子、旱船打场,引狮子的把式手拿绣球引领狮子蹬场亮相,锣鼓齐鸣,狮子绕场一周,站在前面场内的孩子们被吓得直往后退,狮子在喝彩声中摆尾摇头更显威猛。场子变大了,旱船出场了,船姑娘打扮的真好看,轻移碎步,那船啊,真像在水中漂游。船公放开歌喉,一曲《喜曲》算是地摊的开场戏了,原本嘈闹的人群安静了,锣鼓声也停了,船公的歌声在乐器的伴奏下,穿透了冬天的夜空,传得很远很远,给贫穷边远村落里的人们增添了几分遐想,带来了欢乐。

黄土地曲目   家乡的腊月,山舞银蛇,树开银花。年关二十三晚上送过灶神后,算是进入新年了,各家各户开始拚年货,挂粉条,做豆腐,家道好些的宰牲。到了大年三十下午,锣鼓、爆竹声中家家户户撕去旧联换新联,雪花飘舞中村子碾麦的大场里聚集了几呼全村的老幼。

喜欢要社伙的聚在一起开始谋划地摊。有能奈的都想露两手,很像现在的我要上春晚。耍地摊讲究唱,不但要有好嗓子,关键还得能唱好传统的小曲,什么《喜曲儿》、《绣荷包》、《送情人》都可以。其次是说,内容一般不定,但要健康有趣,能逗得大家笑的前仰后翻,那才算是真正的“王辩”好手。第三个条件是看走手,也就是舞的动作。老手自不再说,每年都会出几个地摊好手。艰苦岁月里,唱地摊儿虽不拿工钱,可到那家演唱主人都会用最好的吃喝、最好的礼遇款待耍地摊的好手。随着岁月推移,地摊这种演唱形式几乎很少出现了,这真是一种缺憾。

一树松柏,不知何人栽?

松树上,好像浮云遮盖。

松塔儿,好像凤凰单落八宝台。

 

远看庄村好庄村,近看庄村雾腾腾。

来到了亲戚门,油漆门上挂红灯。

大炮鞭炮响连声,把这个社火往进迎。

敲锣打鼓响咚咚,来在了亲戚宅院中。

前院里栽的摇钱树,后院里有个聚宝盆。

摇钱树上落凤凰,聚宝盆里盘青龙。

房上瓦的琉璃瓦,槽上拴的骡子马。

 

今晚来到亲戚家,欢欢乐乐耍一耍。

耍的好了你甭夸,耍的不好你甭骂。

还请来的老行家,多多指教帮咱一搭耍。

你耍前来我耍后,耍个狮子滚绣球。

你耍后来我耍前,耍个珍珠倒卷帘。

 

一树松柏一树花,花笑松柏不如它。

有朝一日大雪下,只见松柏不见花。

一支香烟一支蜡,蜡笑香烟不如它。

有朝一日大风刮,只见香烟不见蜡。

上河里石头下河里沙,沙笑石头不如它。

有朝一日大雨下,只见石头不见了沙。

地摊子一般由《喜曲》开头,其间以表演小曲为主,加有说笑和小品、快板等表演,最后以《道情》结束。《道情》是对主人和观众的感谢。《道情》诙谐幽默,令人回味,“今晚耍的夜静了,把女人娃娃的脚冻了,耍的好了你莫夸,耍的赖了莫要骂。”

小曲:曲调固定,曲词优美,下面是流传比较广。

台前幕后

台前幕后

台前幕后

演出盛况

演出盛况


参演人员

台前幕后

台前幕后

台前幕后

演出盛况

演出盛况

演出盛况

演出盛况

演出盛况

台前幕后

演出盛况

演出盛况

演出盛况

“杏元诉苦情,郎君你细听,你今日回家好好用功,老天爷开了眼金榜上定题名。” 忧怨的情丝被苦苦的嗓音包裹着,缠绵的情调被婉转的曲调侵袭着,从古唱到今。尤其当我们大家随波逐流,在对现代化的音符进行复制、粘贴和拷贝中,蓦然偶遇从关山脚下漫过来的一曲曲付川小曲时,那种美丽动人的情韵和旋律抚慰着你我的心扉,敲打着听者的心灵,击穿着观众的肺腑。这就是付川小曲,一曲曲浸泡在历史长河里的动人情歌,一首首穿越在时空隧道里的美妙乐曲。
  付川小曲是广泛流传于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恭门镇付川村及方圆数十里的一种民间曲艺,正是基于对这种民间曲艺的厚爱,追随着七月麦镰下波浪般涌起的浑圆山丘,应张家川县、恭门镇文化站站长王成科之邀,记者在一个不曾预料的黄昏来到张家川县恭门镇付川村,专门对付川小曲进行了粗浅的探究,当一曲曲被亘久岁月窖藏得纯粹而又纯朴的动人情歌穿过麦浪,停滞在一簇簇麦垛上时,那透穿漫长时空阻隔而得以存留的音符,跳跃着,传唱着,倾泻呈现而出的不仅仅只是缠绵的情思,还有那永久的感动人们的超越幻想与浪漫情调。

小曲历史悠久,曲调丰富,唱词浩繁,在朴实的演唱风格中突显了诙谐幽默的趣味。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发展,逐步形成了弹唱结合、“套数”完整、曲牌众多等特色,文学艺术价值极高。
  近年来,通过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文化旅游局、文化馆、恭门文化站、付川村党支部、村委会、小曲艺人等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付川小曲已真正走出深山老林,传遍张家川大地,唱在回汉心里,在《2006年中国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节原生态民间文艺演出》活动中,付川村五名小曲艺人演唱的小曲《钉缸》,受到观众的好评,被天水市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从背地里偷着唱到登入大雅之堂,从田间地头、庄廓院落、村头巷尾、农家炕头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付川小曲在口口相传的音韵交替里与拾遗捡珍的文字保护中,闪现出了从未有过的斑斓色彩和绚丽光泽。
  目前,由付川小曲艺人、张家川县、恭门镇文化站站长王成科搜集整理的付川小曲曲调十余首,剧目十余本。同时,王成科还结合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建设、三个文明建设,创作出了《看今天恭门镇更加辉煌》、《感天动地十柱香》等反映时代精神,歌颂新人新事新风尚的新剧目。 
  小曲绵延,歌声悠扬,词曲激荡,付川小曲,一朵静静绽放在关山脚下的精神花蕊,一首悠扬传唱在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汉族民众心间的乐章。 
  付川小曲的市场化运作必将为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文化产业的繁荣和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并将为回汉民族之团结铺平和谐之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