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教学基地 2022-07-31 21:34:37
米哈伊尔·沃斯克列辛斯基
享誉世界的“神”级钢琴大师
被誉为“俄罗斯功勋艺术家”
和“俄罗斯人民艺术家”
浪漫古典乐派的代言人之一
弗里德里克·肖邦
历史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
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
被誉为“浪漫主义钢琴诗人”
本次音乐会,米哈伊尔·沃斯克列辛斯基教授将精心打造“肖邦专场音乐会”,演奏曲目包括《C小调回旋曲Op. 1》、《升C小调夜曲Op.27 No.1》、《G小调第一叙事曲Op. 23》、《升C小调波兰舞曲Op. 26 No.1》、《B小调第三钢琴奏鸣曲Op.58》等多首肖邦在不同时期所创作的作品。
音乐会演奏曲目
1. C小调回旋曲Op. 1
2. 升C小调夜曲Op.27 No.1
3. G小调第一叙事曲Op. 23
4. 练习曲6首Op.25
(No.1、No.2、No.6 、No.7、No.11、No.12)
中场休息
5. 升C小调波兰舞曲Op. 26 No.1
6. 3首玛祖卡舞曲Op.50
(No.1、No.2、No.3)
7. B小调第三钢琴奏鸣曲Op.58
* 演奏曲目和顺序以实际演出为准
《c小调回旋曲》,是除不知何时编著出版的进行曲外,肖邦最早出版的钢琴作品。大约作于1825年,呈献给肖邦父亲的好友,华沙中学校长夫人达琳。
乐曲旋律主题衔接转换自然,从这首曲子里面我们可以听到肖邦受胡梅尔、菲尔德很大的影响。乐曲典雅精致,中段富于歌唱性,这些都是从他们那里继承下来的。
夜曲,始作者为爱尔兰作曲家J.菲尔德。肖邦把它发展为一种形象丰富、情深意远的钢琴音乐体裁。肖邦的夜曲情感充实、思想丰富,同时又伴有宁静、梦幻般的气氛,成为浪漫主义时期最为优秀的音乐艺术形式。《升C小调夜曲Op.27 No.1》是肖邦夜曲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首。
1830年-1831年,处于沙俄残暴统治下的波兰人民,。肖邦于1831-1835年间,受密茨凯维支诗作的影响,创作《g小调第一叙事曲》,借题发挥,。这首叙事曲和密茨凯维支的诗一样,起着鼓舞波兰人民反抗异族压迫的斗志的作用,有着深刻的历史意义。
“练习曲”原是作曲家们为学生练习某种演奏技巧而创作的曲子。肖邦的练习曲不同于前人所写,没有那种常常流于单纯的 、机械的技巧练习和枯燥、平庸的缺点。它们不仅有针对性、较难的技巧练习,有些还有比较深刻的思想内涵,就象是一篇篇短小的音诗。因此,人们常常把肖邦的练习曲,说成是钢琴音乐史上的一种“革命”。
《升C小调波兰舞曲Op. 26 No.1》,作于1834—1835年,呈献给狄莎瓦。在肖邦的音乐创作中,波兰舞曲占据着特殊而重要的位置。他的第一部钢琴作品就是7岁时写的《g小调波兰舞曲》,而他的最后一部大型钢琴作品还是波兰舞曲《波罗乃兹幻想曲》。可以说波兰舞曲贯穿了肖邦一生各个重要创作时期,是他感情世界的真实流露,也是他艺术才华的典型体现。
《玛祖卡舞曲》,波兰民间舞曲,是肖邦另一个独特的创作领域。在整个钢琴音乐文献中,提起《玛祖卡》,首先想到的就是肖邦。其他作曲家也有《玛祖卡》。但唯有肖邦写了大量的、闪耀着特异光彩的《玛祖卡》。评论家们说,《玛祖卡舞曲》是肖邦对故乡、土地、人民和对人民光辉精神的生动感觉,是波兰人民的“整个灵魂”。《三首玛祖卡舞曲Op.50》 ,作于1841-1842年,出版于1842年,呈献给西米特斯基。
《B小调第三钢琴奏鸣曲Op.58》,作于1844年夏天,是肖邦与乔治·桑一起在诺安时创作的。,作曲家把对祖国沦亡的极度悲痛、对侵略者的极度憎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全部倾入作品中,音乐成为表现其爱国主义情感的核心。在其身后被众多钢琴家不断重新演绎,成为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作。
*以上转载自“上海柏斯琴行”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音乐教育教学基地
ME19972014
近期资讯|MEiC之21·多重身份的音乐教育者|音乐教育年鉴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