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四重奏室内乐音乐会
“致敬大师”弦乐四重奏经典作品之夜
时间:2018/5/24(周四)晚19:45
地点:东方艺术中心·演奏厅
节目单Program
斯特拉文斯基《三首弦乐四重奏小品》
I.Stravinsky Three Pieces for String Quartet
德彪西《g小调弦乐四重奏》
A.C.Debussy No.1 in G Minor, Op.10
舒伯特《d小调弦乐四重奏“死神与少女”》
F.Schubert String Quartet No.14 in D Minor, D.810
锦绣四重奏
小提琴 石帅
英国皇家爱丽丝公主殿下奖/美国曼哈顿音乐学院
小提琴 范晨君
法国Vatelot Rampal国际小提琴比赛第一名/德国法兰克福音乐学院
中提琴 刘瓅元
美国纽约NYCS国际青年演奏家协奏曲比赛第一名/美国茱莉亚音乐学院
大提琴 王丹迪
伦敦梅-姆克大提琴比赛第一名/英国皇家音乐学院
锦绣四重奏自2016年初起,陆陆续续的有过很多上台演奏的机会,其中舒伯特的《死神与少女》的部分乐章也在一些国际性的室内乐舞台上演奏过。2018年5月10日在浙江音乐学院的标准音乐厅,锦绣四重奏真正意义上的首次专场音乐会,也是锦绣四个人第一次一起正式演奏。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演奏厅的这场音乐会也是同一个系列的音乐会,所以对四重奏组来说很有纪念意义。2018年是德彪西逝世100周年,舒伯特逝世190周年,锦绣四重奏室内乐音乐会——“致敬大师”弦乐四重奏经典作品之夜即将隆重上演。希望上海的观众们能够喜欢锦绣四重奏的音乐会。
音乐会曲目分量还是比较重的,风格差异很大,我们排练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风格的把控上,目标做到四个人不分你我,音色完全融合,给观众呈现层次丰富张力十足的音乐会。——石帅
舒伯特的《死神与少女》大概是我在离开人世前 must to play 单子里最重要的一首,lol,它实在太美了......——范晨君
我们四个人对音乐的喜好和追求又比较相近,所以在决定曲目时基本上是一拍即合。——刘瓅元
虽然我们刚刚组建在一起,但多年国外留学的经历和在室内乐演奏方面的积累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使我们在有限的排练时间里顺利完成好作品。——王丹迪
小提琴 石帅
浙江音乐学院管弦系青年骨干教师。以专业满分和一等荣誉毕业生的荣誉毕业于英国伦敦皇家音乐学院。后在美国曼哈顿音乐学院取得硕士学位和演奏家文凭,师从世界级大师平卡斯·祖克曼。曾获得耶胡迪·梅纽因国际小提琴比赛、波兰维尼亚夫斯基国际小提琴比赛、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国际小提琴比赛等多个国际赛事大奖。荣获伦敦MBF音乐教育奖、英国皇家爱丽丝公主殿下奖、美国拉斐尔·伯恩斯坦奖等国内外多个荣誉奖项。
小提琴 范晨君
德国法兰克福音乐学院小提琴演奏博士, 法国巴黎国立高等音乐学院硕士。浙江音乐学院小提琴教师。2005年获得Andrea Postacchini意大利国际小提琴比赛特殊奖;2008年法国Vatelot Rampal国际小提琴比赛第一名;并获得德国德意志学术交流委员会DAAD“音乐类年度优秀人才”奖学金。曾任职法国巴黎交响乐团及德国柏林德意志交响乐团。
中提琴 刘瓅元
旅美青年中提琴演奏家,浙江音乐学院教师,上海爱乐乐团客席中提琴首席。全球华人乐团艺术家。美国茱莉亚音乐学院学士及硕士学位,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高等音乐教育博士。美国青年演奏家协奏曲比赛冠军及中国中提琴比赛第三名。 著名《纽约音乐会评论》评价她为杰出的中提琴演奏家。执教德国阿尔卑斯音乐节、台湾Viva Viola国际音乐节,伊斯顿国际弦乐夏令营,北京卡丹萨国际音乐节等。先后师承王绍武、何荣、Heidi Castleman、Michael Tree、Steven Tenenbom、和Hsin-yun Huang。曾受邀著名小提琴家Ida Kavafian,与瓜内里四重奏成员合作纽约林肯中心室内乐协会重奏音乐会。她于卡内基音乐厅与纽约协奏交响乐团合作罗拉中提琴协奏曲,并于2017年受邀上海爱乐乐团成功世界首演天才作曲家龚天鹏的中提琴协奏曲《麦田里的守望者》,引起热烈反响并获得广泛好评。
大提琴 王丹迪
浙江音乐学院管弦系大提琴专业青年骨干教师, 获英国皇家音乐学院最高奖学金, 并以最高荣誉取得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伦敦梅-姆克大提琴比赛第一名;雷金纳德-撒切尔爵士奖、札拉-尼尔索娃荣誉、莫伊尔-卡内基奖、玛乔丽-库德奖、弗朗兹-赖曾斯坦奖的获得者。已多次受邀参加欧、美国际音乐节并举办音乐会。
曲 目 简 介
斯特拉文斯基《三首弦乐四重奏小品》
斯特拉文斯基,美籍俄国作曲家、指挥家和钢琴家,西方现代派音乐的重要人物。他是现代主义音乐的重要代表之一,其创作大致可分三个时期:俄罗斯风格时期、新古典主义时期、序列主义时期。《三首弦乐四重奏小品》是其早期室内乐作品之一。作品采用多元化的音高材料、个性化的节拍节奏、新颖的演奏与配器、独特的调性布局及曲式结构等,获得了独特的音响效果.其简洁抑制的音乐语汇,预示了作曲家向新古典主义创作风格的转变。
德彪西《g小调弦乐四重奏》
阿希尔·克劳德·德彪西,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欧洲音乐界颇具影响的作曲家、革新家,同时也是近代“印象主义”音乐的鼻祖,对欧美各国的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首作品创作于1893年。是献给伊扎依四重奏团的成员,并由该团首演。在结构方面,采用传统曲式写成。由于大量使用了大胆而崭新的和声,致使首演时并没有受到广泛的好评。甚至经历了近十年的时间,才被人们所接受。
舒伯特《d小调弦乐四重奏“死神与少女”》
舒伯特,奥地利作曲家。出生在维也纳的一个教师家庭。1805年开始随父兄学习提琴和钢琴。1808年入帝国学习。1812年随萨里埃里学习作曲。舒伯特共写了十四部歌剧、九部交响曲、一百多首合唱曲、五百多首歌曲。《死神与少女》这首四重奏,d小调,因第二乐章主题旋律与舒伯特1817年创作的歌曲《死神与少女》类似而具标题。作于1824-1826年,1826年2月1日在维也纳约瑟夫·巴尔特的家中首演。
预祝锦绣四重奏音乐会成功!
再来听听我们的演奏家,对于这场音乐会还有更多的心得分享哦~
音乐会曲目分量还是比较重的,风格差异很大,我们排练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风格的把控上,目标做到四个人不分你我,音色完全融合,给观众呈现层次丰富张力十足的音乐会。
石帅:在合作方面,首先在硬件条件上我们四个年龄相仿、学习背景相似、都在同一个学校任职、对室内乐有丰富的经验和热情;而在软件上,也令人意外的很有火花,比如我们在排练第一遍出现的问题,有70%以上都可以在第二第三遍中自行修复,说明我们对音乐审美和标准高度一致,也说明了大家在合作上的配合度极高。在个性上,我们四个是完全不同的性格,内敛开朗急躁平和在我们身上都能找到,但相处起来又出奇的互补和谐。要知道,组一组从水准品味到性格外形都合适的室内乐组合有多难,难度可能仅次于寻找终身伴侣了。这场曲目我们在杭州刚刚首演,也是我们作为锦绣四重奏的首个专场音乐会,曲目分量还是比较重的,风格差异很大,我们排练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风格的把控上,目标做到四个人不分你我,音色完全融合,给观众呈现层次丰富张力十足的音乐会。
曲目选择上,首先我们没有特定的偏爱的曲目类型,所有的曲目我们都想尝试都希望涉及,作为锦绣的首场,我们想演奏不同风格不同时期的,选曲的时候又发现今年是这两位作曲大师的逝世周年,既可以致敬大师又可以为观众献上一场内容丰富的音乐会,曲目就此敲定。在之后的专场,我们也许会推出同作曲家的专场或同时期的作品专场。
开场作品是斯特拉文斯基的早期作品,作于20世纪初,非常有趣味性的三首短小作品,并不常听到,从节奏到和声都是比较典型的现代派作品,斯特拉文斯基的风格在当时收到了很多质疑和恶意评论,而在少数表示认可的人群里包括了当时已名扬欧洲大陆的作曲家拉威尔。这就引到了我们的第二首作品,这首法国作品把时间拉到了十九世纪末期,作于德彪西的中晚期作曲生涯,当时他的印象主义色彩已成型,这首四重奏也是经常出现在音乐会中的高频作品,律动多变色彩丰富和声优美。下半场又继续将时间轴向前拉到十九世纪早期,舒伯特的死神与少女应该是这三首作品中最耳熟能详的,在舒伯特短暂的人生中这首已经是他晚期十分成熟的作品之一,其技巧性音乐性配合度甚至在体能方面都对演奏者们是个严峻的考验。
舒伯特的《死神与少女》大概是我在离开人世前 must to play 单子里最重要的一首,lol,它实在太美了......
范晨君:因在巴黎学习生活多年,受到法国无所不在的印象派艺术气息的感染,德彪西是我青少年时期最钟情的作曲家之一。德彪西也是我曾就读的巴黎国立高等音乐学院毕业生,所以对大师敬仰崇拜外又多了一份关注及亲切感。舒伯特是我成年后最爱的作曲家,可能也与后来在德国读博工作有关系。记得初到德国,冬日早晨出门看到大雾笼罩在沉睡的城市上空,耳边顿时响起舒伯特a小调弦乐四重奏的主旋律,与景色真的太配了,真是一方水土造就一方人才。
这三首作品创作地域年代的不同带给作品截然不同的风格,随着20 世纪初科技发展及巴黎第一次世界博览会召开,德彪西及当时很多法国作曲家的音乐受到非常多东方艺术的感染,这首德彪西四重奏也具有强烈的东方色彩。舒伯特的《死神与少女》大概是我在离开人世前 must to play 单子里最重要的一首,lol,它实在太美了......
身为大学教师的我们用本来就不太多的课余及吃饭时间排练出这套曲目,第一次演出在学校内,效果非常棒,一个多小时的音乐会从小朋友到大人都处在很兴奋的状态,结束后看到学龄前的孩子开心的手舞足蹈的一刻很有满足感。
我们四个人对音乐的喜好和追求又比较相近,所以在决定曲目的时候基本上是一拍即合。
刘瓅元:因为我们四个人都有非常丰富的室内乐演奏经验,所以在选曲上比较大胆(按照其他一些音乐界的朋友们的说法是曲目都比较大)主要还是大家对这几首作品非常喜欢,尤其是德彪西和舒伯特的这两首作品在弦乐四重奏曲目上面都是经典的艺术巅峰、代表作。所以就选择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份,演奏他们的作品以示我们的敬意。然后我们四个人对音乐的喜好和追求又比较相近,所以在决定曲目的时候基本上是一拍即合。
斯特拉文斯基的三首小品每首都非常有意思,整部作品展示了三副性格分明的色彩丰富的画面。当时我们一听到第一乐章就非常喜欢,每首的特点是短小精干,主题明确。三个作品分别针对弦乐演奏音色和技法上提出了新的理念,新颖的音效,和声色彩,声部间的配合形式都非常有创意。我相信弦乐听众们会从中获得很多新的感受。德彪西确实是一部非常有挑战的作品,主要是源于他印象派色彩的和声结构,分配给每声部的音符要求演奏者在和声概念里的音准要极为准确,才能在一起碰撞出德彪西的那种浪漫又丰富的色彩。但我们在一起排练的时候好像没有在音准上有太多挣扎,基本如果第一次不是很满意,再来一次的时候问题都不见了,我很庆幸能够和非常优秀的几位演奏家一起合作。舒伯特的《死神与少女》不论是技术上,还是艺术表现方面都对演奏者要求很高。所以我们相对把更多的排练时间都给了这部作品,努力在音乐发展变化的层次上寻找更多表达的可能性。
锦绣四重奏其实自2016年初起,陆陆续续的有过很多上台演奏的机会,其中舒伯特的《死神与少女》的部分乐章也在一些国际性的室内乐舞台上演奏过。2018年5月10日在浙江音乐学院的标准音乐厅,我们举办了锦绣四重奏真正意义上的首次专场音乐会,也是我们锦绣四个人第一次一起正式演奏,上海东艺的这场音乐会也是同一个系列的音乐会,所以对我们来说很有纪念意义。锦绣是一个新的重奏组,请大家多多关照,也希望上海的观众们能够喜欢我们锦绣四重奏的音乐会。
虽然我们刚刚组建在一起,但多年国外留学的经历和在室内乐演奏方面的积累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使我们在有限的排练时间里顺利完成好作品。
王丹迪:斯特拉文斯基的三首小品创作于1914年, 1915年首演。是继“春之祭”后的小型实验性作品之一,每一首都有不同的表达内容,更像是作曲家自我探索性的研究。比如第一首是将四个音构成的曲调不断重复并结合低声部的固定音型的舞曲; 无论是节奏还是和声上都令人惊讶的二乐章; 作曲家本人非常认可的颂歌一般的三乐章。此前并没有类似这样的弦乐四重奏作品,可以说这三首小品打开了一个新的四重奏谱写领域。有趣的是这三首乐曲都没有标题和速度说明,只有节拍器标记。
德彪西31岁时创作了这首著名的弦乐四重奏作品, 他独有的音乐语言引领人们进入一个全新的声音世界。作曲家在作品结构和形式上保留着严谨和传统; 每个乐章都具有丰富的和声层次感, 飘忽不定却有充满期待感; 作曲家对速度和情绪要求的标注非常清晰,细腻的情感刻画,热烈,梦幻,朦胧,甜美,伤感......
舒伯特的《死神与少女》,是作曲家14首弦乐四重奏作品中最感人的一部, 这个标题其实是对舒伯特当时处境的一个影射, 围绕死亡这个主题。仅二乐章的结尾是以大调收尾,其它三个乐章都是小调。少女与死神之间的抗争和对话从一乐章富有张力的三连音展开而来。三首作品的时期,风格截然不同,我们在音乐形象和处理方法上做了很多沟通和尝试,对作品的理解和分析也是我们排练过程中主要讨论的内容。虽然我们刚刚组建在一起,但多年国外留学的经历和在室内乐演奏方面的积累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使我们在有限的排练时间里顺利完成好作品。非常期待这次的上海首演,我们会努力将更多的弦乐四重奏作品呈现给听众。
上海大地之歌室内交响乐团(SCO)
以改变您体验古典音乐会的方式,
与具国际水准的艺术家们一起,
打破古典音乐、观众之间的界限与隔阂,
分享音乐令人振奋的快乐!
去寻找音乐中新的感受!
——无论是你的第一场还是第一千场音乐会。
同时也希望每个喜欢古典音乐的朋友们
大力支持、关注,包场!
让我们关注并期待高健指挥,
给大家带来什么精彩的曲目!
联系电话:
韩老师:18301739676
张老师:13501914581